召喚神話 — 莊普對於空間神性的再構
Beckoning to a Myth
文 / 黃義雄 ----- 獨立策展人、藝評人、大懿是吉有限公司(Zero In Art)創意總監
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一種社會性空間,在曾經不遠的時間向度中,城市聚落裡各
式家屋的比鄰而倚。它不只是一個個建築集聚的空間,更是因著人們的生活機能所
逐漸衍生而來的關係網絡空間。
在台灣,曾經每間房子都有著有關這個居住建築的守護神,祂跟我們一同居住
著。在家庭裡有灶神、地基主;稍微延伸到周邊,則有土地公(客家村落稱為伯
公),那個時代似乎還是一個有神靈的時代。
隨著時代的數十倍速前進,神靈已被我們逐漸丟棄、遺忘。最後,我們自願遷
居到一棟棟與土地無連結的、科技製作的格子空間,在這些空間裡剩下的就只是我
們自己,神靈、神話不斷被人們、被都市規劃的空間所拒絕與揚棄。
人類在不斷地在縮小其自身的邊界,限縮自己與社會空間、自然空間、神性空間的連結。
上述這種去神話的現象,在當代藝術中也同樣地做出某種應和。藝術家成長於
70年代,時值現代主義與晚期現代主義的跨越變動時刻,藝術世界中現代藝術與當
代藝術正出現重疊適應的當下,對藝術中神話性、神性仍有某程度的信仰,尤其從
抽象繪畫脈絡而來的創作,有關「減之又簡」的材質形式介入空間所產生的劇場
性,一直是創作的內在的核心。因此,他的「召喚神話」系列也圍繞著關於藝術中
神性的思索,媒介則來自空間、建築的關注議題。
在「召喚神話」的創作中,莊普以一間間夾雜於都市的空間,成為邊緣的空間
作為形式;它們也許是眷村或是舊社區面臨都更的建築、或許畸零地上倚立在巨大
高樓毫不搭嘎的建物、又或許是夾雜於大樓間的二次性建物,這些都曾經是某時期
都市記憶中觸目可及的一種通常的建築樣貌。
然而,在現代性的意識型態下,標舉著城市規劃、都市更新的過程中,這些人
與眾神共居的建築,已被割裂的支離破碎,無法想像的快速傾毀消失,其結果是—
眾神的逃離。這些建物在此也被視為「不得其所」的矮小建築、濫建築。
Tim Cresswell在《地方》一書,提出這種「不得其位」是取決於某種分類系
統;空間分類的強烈程度,強化了對秩序的建構,也使驅逐與排斥異類的慾望,在
強大的全球資本主義席捲下,不符合都市開發或資本市場邏輯所排除的地方及其上
面的建築,都成了破壞秩序的、污染的物件。因此,他用了「地方錯置」
(anachorism)一詞,來指稱置身錯誤地方的事物。
![]() |
|
莊普的創作以一間間木作家居為建築單元,包含著曾經家居的神性,也是美的
形式表達,是一座座構建的雕塑。
當一間間建築單元被構造起來時,它宛如在作某種時間與空間的儲存,所製作
的物件已不是一間間三角形的建築物件,而是冷凍儲存這些已經是「不得其位」的
建築物件,其間所擁有的記憶、熱情、情境與社會關係瞬時被冰凍,而它所有的神
性也被一併冰凍其間。
一件件三角物件的平面排列進行空間切割,自然是來自藝術家一貫的藝術語
言,是作為必要的藝術溝通工具。而實質上談論的則是有關台灣在全球性資本主義
下的觀察與理解方式的展示,他以考古的方法挖掘出的歷史空間遺留之物,這是來
自公館空軍眷村拆除尾聲的廢墟,與台大城鄉所的一場對話。
創作所呈現的不是反省,而是更積極的實踐,試圖透過神與人一場靜謐的相遇
設下結界,以重新召喚出被我們曾經埋葬的神性與神話,而其指涉的神話雖有著屬
於人類共同之處,但更重要的是將台灣的地方性經由展覽,開放出我們特定事件、
特別的日常生活場景與場合,這些特殊性來自我們的地方性知識,是從我們曾經擁
有的歷史、生活經驗,以及宇宙觀、自然觀、倫理觀共融而來。
而作品在最後呈現上,將藉由藝術實踐的不同演繹方式,於不同空間、地點與
組合的構建產生不同的樣貌,它可能在繁華的信義商區街道、公園路樹上、不經意
的家居陽台、畫廊的白盒子空間;它也可能是單一物件呈現,或是21全組大型邊界
佈局。這些具備游動性質的建築物件,除了是逐漸消失的建築象徵或建築形式,更
是一種神性的寓言式寄託。
人們在新組構的通道縫隙,穿梭其中,新的空間體驗讓時間性開始擾動。此流
動性與動態性的空間變化,使冰凍的一切事物隨時可被解放出來。透過這種藝術實
踐,相信可以讓神性重新發現在這滿是無神的「他者」都市荒漠,藉著豎立的一間
間「不得其所」的建築,重新界定空間的界線與邊緣,「地方錯置」使空間的意義
和複雜性被視覺化,邊緣的界定產生了主動性,抵抗了原本被框架的權力空間。開
放的平面延伸出流動、模糊的邊界,創造諸神得以穿梭的門戶。
再將討論拉回到本件創作的藝術面向,對於藝術,我不禁要問,所謂的神性,
在當代藝術中是否還應存在?寓言的或劇場的表達方法,還適用於未來的創作嗎?
這一切答案或許還在進行中,面對當前諸神退場的創作主流,其微弱的抵抗也許不
曾歇息,之間鬥爭的歷史遠遠沒有結束,如此,我們又如何告別諸神,甚至告別
「藝術」呢?
藝術家/莊普
1947年出生於上海,1978年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大學,1981年回國定居。
現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及國立台南藝術大學,1979年迄今展出及收藏於國內外
各大畫廊和美術館,目前仍積極從事藝術研究與創作。
策展人、創意總監/黃義雄
現職策展人、大懿是吉有限公司(Zero In Art)創意總監。長期從事文字撰述、當代藝術策展、台灣藝術與歷史調查研究工作,關注知識的介入與跨領域創新為文化所創造的新視野。曾規劃或執行「2014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經濟部「漢字開放資料應用暨推廣服務計畫」、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野蠻建築展」、行政院國科會「多樣性台灣特展—360度環形劇場」等大型計畫,以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編務、「藝術文獻中心」先期研究案規劃。
亦曾擔任數位典藏計畫與藝術資料庫開發公司資深研究。專業於藝術文化領域之知識生產、展覽、藝術經紀、出版等工作。提供協作者調查、觀察、分析的知識內容,並貼近藝術社會脈動。目前主持專案,如「从从講堂」、「城市美術館—群氓之聲」,以及正規劃中之多項藝術介入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