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中大開設了不少與古典音樂相關的通識課程,我們有一小群人幾乎每門課程都上,除了必備的音樂欣賞之外,也修習了音樂史、基礎樂理等課程,而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一門「尼貝龍的指環」課程。在這門課程中,除了老師上課的講解,每週還利用額外一小時的時間,慢慢將整套《指環》的LD影碟觀賞完畢(還記得是布列茲指揮的版本)。那個時候壓根兒沒想過多年後我的博士論文主題竟然會和華格納有密切的關係,更沒有想到華格納竟然還成了我的媒婆!
那時候我們也開始購買CD,但窮學生的預算有限,因此我們最大的精神食糧來源,就是每隔一段時間結伴到一位物理系教授家中,從他的幾千張CD收藏目錄中仔細挑選,每次借出幾片,然後再把CD轉錄到卡帶上,還自己把曲目仔細工整地抄錄到空白錄音帶的封面封底。在教授家裡,還有更多的黑膠唱片收藏,只可惜當時沒有設備可以播放,只能看著流口水而已…
當然,現場體驗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三不五時也會到開幕不久的兩廳院觀賞演出,而且總是在重量級節目的開賣日中午,去票口排隊買最低價位的票券(這個習慣保留至今,只是換成網路搶票),不論是首次來台的世界級樂團、獨奏家,或是雲門舞集的年度公演等等,都是我們不會缺席的盛會。儘管演出結束後搭車回到學校宿舍往往已經過了午夜,但還是帶著滿足的心情入睡。
碩士班之後,我的生活重心轉移到了輔大。位於新莊的輔大不僅離兩廳院更近,校園中也有更多的藝文活動,不論外語學院的戲劇公演或是音樂系舉辦的音樂會,都只是幾步之遙。如今,藝文中心的成立,更能為校內師生提供更多的藝文訊息,同時舉辦講座、展演、競賽、音樂會等類型更為多元的藝文活動。而現在的我不僅仍是這些活動的觀眾,有時負責規劃活動,甚至參與台上的演出。我想,這一切的起源,都出自我大學時代所修習的這些「藝文學分」。至於那些當初一起修習藝文學分的好友,儘管大家對於音樂的品味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有所改變,但友情卻不曾變質,至今仍然固定保持聯絡、一起觀賞藝文演出。
親愛的同學們,現在的你是否正把握大好時機,修習你的藝文學分呢?
洪力行老師/ Li-Xing Hong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輔仁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天主教聖樂相關研究、文學與音樂跨藝術研究,法國文學與音樂,以及教育科技應用。近期研究方向包括法國天主教作曲家梅湘之聖樂作品,以及天主教聖樂早期在華傳播等主題。